top of page

      過去有人騎著腳踏車沿街搖鼓鈴,小朋友就拿出家裡的廢鐵罐、用棄的牙膏罐,甚至拔下的假牙來換取泡泡糖(口香糖),這就是最早期的資源回收案例。過去農業社會,由於物資貧乏,只要可以再使用的東西,都會被在回收再利用。隨著國民所得成長,家計寬裕後民眾變得不需要也不在意廢紙、瓶罐可以回收換錢的這種微薄收入,把具有經濟價值的垃圾和一般垃圾一樣丟棄,於是這個回收流程中才會出現了「拾荒者」這個中介角色。

      早在光復初期,就已經有拾荒者的存在,並產生拾荒系統。因拾荒者所撿拾的廢紙、廢鐵、鋁罐、鐵罐、保特瓶等資源回收物都是具有經濟價值的工業原料,,所以成為拾撿的誘因,拾荒者的存在是與工業發展有相當的關係。如果追朔到民國20年日據時代台灣推行工業化之際,極需工業原料,早期的原料是以蔗渣為主,當時便有人開始拾撿蔗渣、廢鐵等物來加以變賣;光復後台灣政府積極推動各項建設,各項的工業原料需求也大幅增加,當時世界貿易尚未發達,國內廢鐵廢鋁的回收市場尚未穩定,拾荒者的利潤與變賣的價格也較為不穩定,但由於需求較多,所以價格較高。自民國70年代以後,工業原料的大量進口,使得回收市場的價格日益下跌。2008金融風暴,全球原物料價格崩跌,拾荒者的生活也直接受到影響。拾荒系統維持著沒有讓台灣面臨巨大的環境問題,雖說拾荒者一直存在於拾荒體系末端,但同時也是這個體系中的關鍵人物。

© 2023 by Urban Artist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